​吴国和晋国争霸的时候 吴国为什么会被越国所灭

2024-04-17 22:43 来源:瑟谷网 点击:

吴国和晋国争霸的时候 吴国为什么会被越国所灭
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吴国北上与晋国争霸,却被越国所灭,到底是怎么回事?的故事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。

春秋末期的吴越两国争霸,最终结果是越国灭掉了吴国。

不少人因此归咎于吴王夫差,认为正是由于他的无能,才使得吴国被灭。

这话乍一听似乎有道理,却显然错判了吴越两国真正的实力对比。

公元前506年,吴军从楚国班师,开始对越国用兵。

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,史书只是含糊地说,吴国接连获胜,越国伤亡惨重。

可吴国究竟是怎么胜的,越国伤亡了多少,却又是一笔糊涂账。

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:在公元前496年的吴越大战中,越国大胜吴国,吴王阖闾也在这场战争中被杀。

两年之后的公元前494年,吴越两国进行了第二次大战,吴国大胜,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请降,并随其一同前往吴国生活。

三年之后的公元前491年,夫差将勾践释放回国。

九年之后的公元前482年,吴国北上与晋国争霸,越国趁机偷袭吴国,攻克都城并杀死吴国太子,夫差向勾践求和。

四年之后的公元前478年,越国大举入侵吴国,夫差继续向越国求和。

在随后的两年里,越国接连不断地向吴国发起进攻,夫差抵挡不住,最终在公元前476年选择自杀,吴国灭亡。

这其中固然有吴国竭力北上争霸的原因,但如果单看这些结果,我们似乎也很难说,吴国比越国强多少。

因此,史学界也有一种说法,吴国对越国的胜利只是偶然,从国力和地缘来讲,吴越争霸中落后的始终是吴国。

这个说法其实也是可以讨论的。

首先,吴国曾攻入楚国都城,这属于奇耻大辱,吴楚两国很难和睦,所以吴国必须时刻提防楚国的报复。

其次,吴国想要称霸中原,就必须让晋国臣服,所以他必须拥有一支足以威慑中原各国的军队。

如果吴国在北方和西方各设一支强大的军队,那么在面对南方的越国时,他们还能有多少余力,这是值得打一个问号的。

基于我的理解,伍子胥之所以主张杀死勾践,不过是想断掉夫差北上与晋国争雄的念头,安下心来好好应付楚国和越国可能到来的威胁。

但夫差和伯嚭显然认为,楚国短期内难以恢复,越国短期内无法灭掉,想要独霸东南,就必须趁这个时候争夺霸主,否则以后就没机会了。

霸主可不单是一个名号,它可以与向上的国力相匹配,带来几何倍数的增长。

想当初,齐国只是一个普通强国,但齐桓公成为霸主之后,齐国的国际地位立刻上升好几个台阶;

想当初,晋国也只是一个普通强国,但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,晋国的国力居然成长到足以慑服秦、齐的地步。

面对这样的诱惑,夫差难免会把持不住。

或许有人会说:“以吴国的体量,居然还要做这种美梦,未免有些自不量力。”

这话说得对也不对。

判断自身实力,本就是一件困难的事。

比如三国时期的袁术,你说他有没有称帝的实力呢?

至少从表面上看,当时的曹操和袁绍灰头土脸,袁术则占据着三分之一的天下,且尽是富庶之地。

袁术因此错判形势,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称帝的实力,似乎也没什么问题。

可是袁术刚一称帝,孙策就背叛了他。

你可以说袁术错判了孙策,也可以说袁术集权不够,放任孙策坐大,但这显然都是一种“事后诸葛亮”的态度。

话题回到吴国,当时的楚国一直在养伤,晋国被西北边的游牧民族骚扰。这两个国家的情况,和后世的曹操、袁绍何其相似。

越国的确是个威胁,但勾践被夫差打得大败,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机会,而且夫差把勾践关了三年,且一直在各种试探。

出于各种考虑,夫差得出了结论:晋楚虽强,但他们至少十年内起不来;越国虽是隐患,但短期内不会出问题。

只要自己能抓住这个机会,打一个时间差,就有可能带领吴国再上一个台阶。身为国君,该不该赌?

伍子胥认为不该赌,咱稳妥起见,埋头夯实东南一地的基础,称霸中原这种事交给子孙后代去做就好。

伯嚭认为该赌,对于小国而言,国运这东西该赌就要赌,千万不能犹豫,否则等晋楚恢复过来,吴国将再无出头之机。

从结果来看,当然是伍子胥正确;但从道理上分析,伯嚭的观点同样可圈可点。

后世的诸葛亮为什么没完没了地北伐,难道他不知道,蜀汉的体量太小,难以撼动曹魏吗?

他知道,也正因为他知道,所以他才更加急切地想要北伐。

诸葛亮想要的,就是北方始终处于混乱之中,曹魏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安心发展。

一旦双方都选择了和平发展,那么曹魏的恢复速度将是蜀汉的几倍甚至十几倍。

到那个时候,蜀汉的血条才恢复一半,曹魏已经满血,穿着一身好装备杀过来了,蜀汉怎么可能顶得住啊?

伯嚭的选择,其实类似于后世诸葛亮做出的选择,晋楚和我们一样都需要时间,但我们是小国,所以我们宁可不给自己时间,也不能给晋楚时间。

否则,吴国刚回血一半,楚国已经满血,穿着神装杀过来了,怎么对付?没法对付!

而从主观上讲,自周平王东迁以来,各大国之间虽屡有征战,但往往点到为止,即使出现了所谓的“惨烈战争”,也往往没有后续。

楚庄王和晋国接连打了好几年,最终勉强成为霸主,就已经是春秋时期难得一见的血战了。

而吴王阖闾呢?直接攻破了楚国的都城,从战果来看,这才是春秋时期最辉煌的战争画面。

再看吴王夫差,他爹阖闾在战场上,夫差只用了两年,就直接杀穿了越国军阵,逼得国王勾践在阵前投降。

单看这个场面,谁敢说夫差比阖闾差?谁敢说俘虏勾践的吴军,比攻破楚国都城的吴军差?

晋楚同时衰落,越国暂时蛰伏,自家兵员素质有极大优势……

如果这都不敢赌,那夫差也未免太懦弱了。而且在赌局前期,夫差一直是顺风顺水的。

楚国的军队一直没恢复过来,看到吴军就抱头鼠窜,晋国和齐国没有任何动作,秦国则不敢再有什么动作。

如果国际环境始终是这样,那么即便越国在后面搞小动作,问题也不大。

可问题就在于:当晋国发现吴国居然有成为霸主以及天下第一强国的宏愿之后,整个国际环境就变了。

基于晋国的利益,上策当然是自己一家独大,中策则是与楚国平分天下,下策才是联吴抗楚,而下策成立的前提,是必须为上策服务。

换言之,吴国无论有多强,都必须以“为晋国服务”为己任。

可基于吴国,或者说基于夫差的利益,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。

于是,晋国和吴国虽然表面一团和睦,但背地里却在相互捅刀子。

吴国的举动是不断拉拢齐国,摆出一副要与齐国南北分治的架势。这让晋国很难受,却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损失。

而吴国玩着玩着,发现跟齐国交朋友,似乎也不是什么好算计。

比如一直被夫差所厌恶的伍子胥,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更名改姓送到了齐国。

这给夫差的感觉就是:一旦跟齐国亲善友好,身边的人恐怕都会在第一时间跑光吧?

晋国的举动却则是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:听说你想称霸中原?我们倒是没啥意见,但你至少得能威慑中原各国才行啊。

这下吴国更难受:如果称霸只是一次或数次短暂的军事行动,那么夫差敢赌。可如果称霸变成了长期在中原驻军,那么以吴国的体量,根本就耗不起。

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所以夫差被卡在中间,上不去也下不来,而越国之所以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对吴国连战连捷,其实就是占了这个便宜。

后来,只要夫差一率军北上,勾践就从后面夫差被惹急眼了,他直接带着三万军队参加会盟,希望各国给个说法,要不然我吴国大军可不是吃素的。

这一下,晋国有点顶不住了:要是单纯地玩点小手段还行,可真跟吴国兵戎相见,显然也不符合晋国的利益。

于是,晋国就提出了要求:你想当霸主可以,但所有霸主都是侍奉周天子的,只有楚国那种蛮夷才会自行其是。

你吴国既然自称是周王室后人,那就应该摒弃王号,改称吴公。

夫差接受了这个要求,以吴公夫差的身份成为霸主,然后急吼吼地回国救火,结果在回师的路上,人越跑越多。

最终,夫差想要打个时间差多头兼顾,结果却哪头也没顾上,不但自己身死,国家还灭亡了。

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吴越争霸,因为吴国始终没把越国当成真正的敌人。

你可以说这是夫差豪赌失败,但以吴国的体量,不豪赌就能高枕无忧吗?同样未必。

这就是小国的无奈,也是小国的悲哀。